新華社北京10月8日電
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(guó)務院辦公廳關于(yú)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(de)意見
(2024年9月21日)
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是(shì)防範化解重大(dà)安全風險、及時(shí)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(de)固本之(zhī)策,是(shì)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(hé / huò)能力現代化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内容。爲(wéi / wèi)深入貫徹黨的(de)二十大(dà)和(hé / huò)二十屆二中、三中全會精神,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(yú)應急管理和(hé / huò)基層治理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論述,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(hé / huò)力量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,築牢安全底闆、守牢安全底線,經黨中央、國(guó)務院同意,現提出(chū)如下意見。
一(yī / yì /yí)、提升基層應急管理組織指揮能力
(一(yī / yì /yí))加強黨的(de)全面領導。在(zài)黨中央集中統一(yī / yì /yí)領導下,完善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,把黨的(de)領導貫徹到(dào)基層應急管理工作全過程各方面。在(zài)縣級黨委和(hé / huò)政府組織領導下,鄉鎮(街道(dào))(含開發區、工業園區等各類功能區,下同)和(hé / huò)村(社區)依法依規開展巡查巡護、隐患排查、信息傳遞、先期處置、組織群衆疏散撤離以(yǐ)及應急知識宣傳普及等應急管理工作,做到(dào)預防在(zài)先、發現在(zài)早、處置在(zài)小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(hé / huò)黨員先鋒模範作用,調動廣大(dà)黨員參與應急管理的(de)積極性,平時(shí)組團服務,應急時(shí)就(jiù)地(dì / de)入列。
(二)理順應急管理體制。堅持資源統籌、縣鄉一(yī / yì /yí)體、上(shàng)下聯動、條塊結合,縣級黨委和(hé / huò)政府根據本地(dì / de)實際整合安全生産監管、消防、防災減災救災、應急救援有關職責,統一(yī / yì /yí)歸口應急管理部門綜合管理。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綜合優勢以(yǐ)及相關部門和(hé / huò)有關方面專業優勢,銜接好“防”和(hé / huò)“救”的(de)責任鏈條,推動形成隐患排查、風險識别、監測預警、及時(shí)處置閉環管理。在(zài)人(rén)才、科技、裝備、專業培訓、業務指導等方面給予鄉鎮(街道(dào))支持。鄉鎮(街道(dào))明确專門工作力量,統籌強化應急管理及消防工作并納入基層網格化管理服務内容。
(三)建立應急指揮機制。完善縣(市、區、旗)、鄉鎮(街道(dào))大(dà)安全大(dà)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,統一(yī / yì /yí)組織、指揮、協調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。明确黨政領導班子(zǐ)成員和(hé / huò)相關單位職責,完善調度指揮、會商研判、業務保障等設施設備和(hé / huò)系統,确保上(shàng)下貫通、一(yī / yì /yí)體應對。
(四)健全責任落實機制。堅持黨政同責、一(yī / yì /yí)崗雙責、齊抓共管、失職追責。落實分級負責、屬地(dì / de)管理爲(wéi / wèi)主的(de)原則,縣級黨委和(hé / huò)政府負責本地(dì / de)應急管理體系和(hé / huò)能力建設,指揮協調災害事故搶險救援工作。黨政主要(yào / yāo)負責同志是(shì)本地(dì / de)應急管理工作的(de)第一(yī / yì /yí)責任人(rén),定期組織研究應急管理工作;黨政領導班子(zǐ)其他(tā)成員對分管範圍内的(de)應急管理工作承擔領導責任,與業務工作同部署、同推進、同檢查。縣級應急管理和(hé / huò)消防救援部門負責牽頭協調有關部門,組織開展應急管理及消防工作,合理布局應急資源和(hé / huò)人(rén)員力量。根據有關規定,按照責權一(yī / yì /yí)緻、責能一(yī / yì /yí)緻原則,在(zài)鄉鎮(街道(dào))履行職責事項清單中,明确應急管理及消防相關基本履職事項和(hé / huò)以(yǐ)上(shàng)級應急管理等部門爲(wéi / wèi)主負責、鄉鎮(街道(dào))爲(wéi / wèi)輔配合的(de)履職事項,并相應下沉工作力量和(hé / huò)資源,建立健全相關工作制度。對不(bù)屬于(yú)鄉鎮(街道(dào))職責範圍或鄉鎮(街道(dào))不(bù)能有效承接的(de)事項,不(bù)得由鄉鎮(街道(dào))承擔。完善安全生産風險排查整治和(hé / huò)責任倒查機制。
二、提高基層安全風險防範能力
(五)強化智能監測預警。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,促進專業監測和(hé / huò)群測群防深度融合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完善監測手段,提高預警精準度,實現從人(rén)防、技防向智防提升。健全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(hé / huò)數據成果動态更新制度,強化結果分析應用。加強洪澇、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和(hé / huò)安全生産、消防安全風險監測網絡建設,建立專職或兼職信息報告員制度,推動系統應用向基層延伸,強化數據彙聚共享和(hé / huò)風險綜合研判。定期開展危險源辨識評估,積極運用物聯網、大(dà)數據等先進技術,對老化燃氣管道(dào)、橋涵隧道(dào)、病險水庫等高風險領域加強風險實時(shí)監測,制定安全防範措施。鄉鎮(街道(dào))和(hé / huò)村(社區)在(zài)相關部門指導下建立風險隐患“一(yī / yì /yí)張圖”,暢通預警信息發布和(hé / huò)傳播渠道(dào),落實直達網格責任人(rén)的(de)預警“叫應”機制,綜合運用應急廣播、短信微信、智能外呼、鳴鑼吹哨、敲門入戶等手段,及時(shí)傳達到(dào)戶到(dào)人(rén)。
(六)做實隐患排查治理。市縣兩級加強對基層隐患排查治理的(de)業務和(hé / huò)技術指導,推廣應用簡便易用的(de)風險隐患信息報送系統。鄉鎮(街道(dào))和(hé / huò)村(社區)配合相關部門定期開展重點檢查,做好日常巡查,推動落實生産經營單位主動自查等制度,突出(chū)防禦重點,盯緊基層末梢,着重開展“九小場所”、農家樂、經營性自建房、在(zài)建工地(dì / de)、燃氣、低窪易澇點及城市地(dì / de)下空間、江河堤防、山塘水庫、尾礦庫、山洪和(hé / huò)地(dì / de)質災害危險區、森林草原火險區等風險隐患排查,提升排查專業性。企業依法配備專職或兼職安全生産管理人(rén)員。鼓勵群衆發現報告風險隐患并按照規定給予獎勵。推行“街鄉吹哨、部門報到(dào)”做法,完善發現問題、流轉交辦、督查督辦等制度。分區域、分災種、分行業領域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賬,采取工程治理、避險搬遷、除險加固等方式,及時(shí)消除重大(dà)隐患。
(七)依法開展監督檢查。綜合運用派駐執法、聯合執法、協作執法和(hé / huò)“四不(bù)兩直”等方式,提升鄉鎮(街道(dào))執法效能。加強執法裝備配備,強化“互聯網+執法”,推動執法全過程上(shàng)線入網。發揮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技術檢查員和(hé / huò)社會監督員作用,加強專家指導服務。
(八)廣泛開展科普宣傳。開展全國(guó)防災減災日、安全生産月、消防宣傳月等活動。加強科普讀物、動漫遊戲、短視頻等公衆教育産品開發推送,采取案例警示、模拟仿真、體驗互動、文藝作品等形式,深入推進安全宣傳進企業、進農村、進社區、進學校、進家庭,普及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和(hé / huò)防災減災救災知識,培育安全文化。有條件的(de)地(dì / de)方依托公共場所、各類場館等因地(dì / de)制宜建設防災減災體驗場所,常态化開展科普宣傳和(hé / huò)技能培訓,強化對基層幹部教育培訓,提升社會公衆風險防範意識和(hé / huò)自救互救能力。
三、增強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實戰能力
(九)完善救援力量體系。市縣兩級根據本地(dì / de)人(rén)口數量、經濟規模、災害事故特點、安全風險程度等因素,依規配齊配強應急救援力量,優化隊伍布局,構建“綜合+專業+社會”基層應急救援力量體系,推動力量下沉、保障下傾,在(zài)黨委和(hé / huò)政府領導下,由應急管理部門統一(yī / yì /yí)指揮、調度使用。發揮屬地(dì / de)企業專職救援力量、微型消防站以(yǐ)及民兵、預備役人(rén)員、物業管理人(rén)員、保安員、醫務人(rén)員等作用,加強專兼職基層應急救援力量建設。水旱災害、地(dì / de)震地(dì / de)質災害、森林草原火災等風險突出(chū),或礦山(含尾礦庫)、危險化學品等高危行業生産經營單位集中的(de)縣(市、區、旗),要(yào / yāo)加強相關專業救援力量建設。
(十)鼓勵支持社會應急力量發展。發揮有關部門、群團組織以(yǐ)及志願服務組織等作用,推動社會應急力量建設。加強對社會應急力量的(de)政治引領、政策指導和(hé / huò)規範管理。開展政治理論、業務知識和(hé / huò)救援技能培訓,舉辦技能競賽,組織實施分級分類測評。将社會應急力量納入資源統計、管理訓練和(hé / huò)對接調動的(de)範疇,積極搭建任務對接、技能提升、激勵等平台,可在(zài)訓練等方面給予适當支持。完善應急管理領域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。
(十一(yī / yì /yí))加強一(yī / yì /yí)體管理與實戰訓練。國(guó)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要(yào / yāo)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,建立健全與基層應急救援力量聯訓聯演聯戰機制。優化力量編成,對基層應急救援力量進行體系化編組,統一(yī / yì /yí)管理指揮,強化救援協作。堅持實戰導向編制訓練計劃,采取理論培訓、案例教學、崗位練兵、比武競賽、聯合演練等方式,提高搶險救援能力。
(十二)加強隊伍規範化建設。市縣兩級在(zài)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(de)基礎上(shàng),科學規劃建設功能齊全、配套完善、經濟實用的(de)應急救援訓練場地(dì / de),推動與國(guó)防動員相關場所設施共建共享。規範救援裝備配備,購置破拆、清障、防護、通信等先進适用應急裝備,強化共享共用。加強隊伍正規化管理,建立人(rén)員選配、值班備勤、應急響應、指揮調度、訓練演練等制度。
四、提升基層應急處置能力
(十三)加強預案編制和(hé / huò)演練。相關部門要(yào / yāo)結合當地(dì / de)災害事故風險特點,指導編制并動态修訂上(shàng)下銜接的(de)鄉鎮(街道(dào))綜合應急預案、專項應急預案和(hé / huò)簡明實用的(de)村(社區)應急預案,制定重點崗位應急處置卡,明确各環節責任人(rén)和(hé / huò)應對措施。常态化開展預案演練,鄉鎮(街道(dào))和(hé / huò)村(社區)每年至少組織1次以(yǐ)先期處置、轉移避險、自救互救爲(wéi / wèi)重點内容的(de)綜合演練,高風險地(dì / de)區要(yào / yāo)加強防汛、防台風、避震自救、山洪和(hé / huò)地(dì / de)質災害避險、火災逃生等專項演練。
(十四)加強值班值守和(hé / huò)信息報告發布。落實領導帶班和(hé / huò)值班值守制度。明确信息報告的(de)主體、範圍、内容、時(shí)限、流程和(hé / huò)工作紀律,落實企業、學校、醫院、村(社區)等基層單位及時(shí)報告信息的(de)主體責任,加強多渠道(dào)多部門信息報告,強化信息互通共享,不(bù)得遲報、謊報、瞞報、漏報。按照有關規定及時(shí)、準确發布信息,積極回應社會關切。
(十五)開展先期處置。依法賦予鄉鎮(街道(dào))應急處置權。強化預警和(hé / huò)應急響應聯動,提高響應速度。災害事故發生後,迅速啓動應急預案,按照有關規定成立現場指揮部,及時(shí)組織人(rén)員轉移,救早救小救初期。就(jiù)近啓用應急設施和(hé / huò)避難場所,組織群衆自救互救。根據需要(yào / yāo)申請上(shàng)級增援并配合做好救援工作。推動應急避難場所和(hé / huò)文化、教育、體育、旅遊等基礎設施融合共建、綜合利用。
(十六)統籌做好災後救助。地(dì / de)方黨委和(hé / huò)政府要(yào / yāo)加強災情統計和(hé / huò)災害救助,及時(shí)下撥救災資金和(hé / huò)物資,組織協調承保機構開展保險理賠,保障受災群衆基本生活。鄉鎮(街道(dào))和(hé / huò)村(社區)協助做好救災資金和(hé / huò)物資發放、衛生防疫、撫恤補償、心理撫慰以(yǐ)及恢複重建等工作。組織群衆開展生産自救,重建家園。
五、強化基層應急管理支撐保障能力
(十七)強化人(rén)才支持。通過公務員考錄、實施基層應急管理特設崗位計劃、公開招聘、退出(chū)消防員安置等方式,配備專業人(rén)員,充實基層應急專業力量。支持有條件的(de)高校、職業學校開設應急管理相關學科專業,加強對基層應急管理人(rén)員的(de)專業培訓。鼓勵基層應急管理人(rén)員考取注冊安全工程師、注冊消防工程師、應急救援員等職業資格,參加緊急救援救護、應急醫療急救等專業技能培訓。維護退出(chū)消防員合法權益,合理保障基層應急管理人(rén)員待遇,按規定落實人(rén)身意外傷害保險、撫恤優待等政策。
(十八)保障資金投入。按照事權與支出(chū)責任相适應原則,将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經費納入地(dì / de)方政府财政預算,完善多元經費保障。将救援隊伍和(hé / huò)應急場所建設、應急裝備物資配備、應急信息化項目等納入地(dì / de)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(hé / huò)相關專項規劃,完善基層防災減災、公共消防等基礎設施。
(十九)強化物資保障。市縣兩級要(yào / yāo)堅持節約高效原則,綜合考慮本地(dì / de)災害事故特點、人(rén)口分布、地(dì / de)理位置等因素,合理規劃應急物資儲備點布局,在(zài)重點區域和(hé / huò)高風險鄉鎮(街道(dào))、村(社區)配備衛星通信終端、險情監控、救生防護等必要(yào / yāo)物資裝備。對市場保有量充足、保質期短、養護成本高的(de)物資,逐步提高協議儲備占比。鼓勵引導企事業單位、社會組織和(hé / huò)家庭儲備必要(yào / yāo)應急物資。充分發揮各級交通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機制作用,健全直達基層的(de)現代應急物流調配體系。按照規定完善社會資源應急征用補償機制。加強基層應急救援用車保障,爲(wéi / wèi)應急救援人(rén)員和(hé / huò)車輛提供通行便利。
(二十)加強科技賦能。推動“智慧應急”和(hé / huò)基層治理有機融合,按照部省統籌管理、市縣推廣創新、基層落地(dì / de)應用的(de)要(yào / yāo)求,推廣應用符合基層實際需求的(de)科技手段和(hé / huò)信息化系統。強化系統集成,加強數據融合與分析應用,爲(wéi / wèi)鄉鎮(街道(dào))和(hé / huò)村(社區)提供隐患輔助識别、預警預報自動提醒等智能服務。加強“斷路、斷網、斷電”等極端狀态下的(de)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設。在(zài)基層推廣配備“小、快、輕、智”新型技術裝備。
(二十一(yī / yì /yí))推進标準化建設。鼓勵地(dì / de)方采取以(yǐ)獎代補等方式支持村(社區)綜合減災等工作。加快基層應急力量配置、場所設施、物資裝備、應急标識等标準化建設,做到(dào)力量充足、設施完備、裝備齊全、标識一(yī / yì /yí)緻、管理規範。
六、強化組織實施
按照省負總責、市縣抓落實的(de)工作要(yào / yāo)求,地(dì / de)方各級黨委和(hé / huò)政府要(yào / yāo)把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與重點工作統籌謀劃推進,結合實際抓好本意見貫徹落實。各省(自治區、直轄市)按照分類指導、符合實際、明确職責的(de)原則,可制定配套文件。明确細化落實應急管理工作相關部門職責,充分發揮群團組織作用,完善相關政策,形成工作合力。将應急管理工作崗位作爲(wéi / wèi)培養鍛煉和(hé / huò)考察識别幹部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平台,在(zài)幹部考察考核等工作中,注意了(le/liǎo)解有關領導幹部履行災害事故預防、應急準備、救援處置等職責情況。對在(zài)防範災害事故、應急搶險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中作出(chū)突出(chū)貢獻的(de)單位和(hé / huò)個(gè)人(rén),按規定給予表彰獎勵;對玩忽職守造成損失或重大(dà)社會影響的(de),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追究有關單位和(hé / huò)人(rén)員責任。總結推廣經驗做法,加大(dà)宣傳力度,營造良好氛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