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 浙江省人(rén)民政府辦公廳
印發《關于(yú)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(dì / de)位加強産業
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(de)意見》的(de)通知
各市、縣(市、區)黨委和(hé / huò)人(rén)民政府,省直屬各單位:
《關于(yú)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(dì / de)位加強産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(de)意見》已經省委、省政府領導同志同意,現印發給你們,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。
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
浙江省人(rén)民政府辦公廳
2023年12月13日
關于(yú)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(dì / de)位加強産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(de)意見
爲(wéi / wèi)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(guó)務院關于(yú)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(hé / huò)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(dà)有關決策部署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(dì / de)位,提升企業創新活力和(hé / huò)能力,加強産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,現提出(chū)如下意見。
一(yī / yì /yí)、總體要(yào / yāo)求
以(yǐ)習近平新時(shí)代中國(guó)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(wéi / wèi)指導,深入貫徹落實黨的(de)二十大(dà)精神,按照省委十五屆四次全會部署要(yào / yāo)求,深刻把握創新制勝工作導向,以(yǐ)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(dì / de)位、提升民營企業創新活力和(hé / huò)能力爲(wéi / wèi)主線,以(yǐ)産業需求爲(wéi / wèi)引領,優化政策供給,強化系統集成,推動企業真正成爲(wéi / wèi)創新決策、研發投入、科研組織、成果轉化主體,加快構建企業創新活力更加凸顯、産業創新能力全面提高、新産業新業态持續湧現的(de)産業科技創新體系,努力打造有國(guó)際影響力的(de)産業科技創新中心,不(bù)斷提高全要(yào / yāo)素生産率,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(hé / huò)安全水平,爲(wéi / wèi)推進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、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(dì / de)提供堅強有力支撐。
到(dào)2027年,企業創新主體地(dì / de)位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确立,大(dà)中型工業企業實現企業技術中心基本覆蓋,累計培育國(guó)家企業技術中心180家左右,省級以(yǐ)上(shàng)企業技術中心2000家左右,規上(shàng)工業企業研發儀器設備原值達到(dào)2500億元,規上(shàng)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(dào)3.4%以(yǐ)上(shàng)。産業創新能力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提高,海外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(dào)7000件,累計取得200項以(yǐ)上(shàng)填補空白、引領未來(lái)的(de)制造業重大(dà)創新成果,規上(shàng)工業企業每億元營業收入發明專利數量達到(dào)1.4件,規上(shàng)工業新産品産值率保持在(zài)35%以(yǐ)上(shàng)。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規上(shàng)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(dào)68%,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(dào)8%以(yǐ)上(shàng),培育省級未來(lái)産業先導區30個(gè)左右,“浙江制造”在(zài)全球價值鏈創新鏈産業鏈的(de)位勢明顯提升。
二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(dì / de)位
(一(yī / yì /yí))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
1.推動行業龍頭企業強化引領作用。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國(guó)家企業技術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、重點實驗室等高能級研發與創新機構,牽頭建設國(guó)家和(hé / huò)省制造業創新中心、技術創新中心、産業創新中心等創新載體。支持企業開展前沿導向的(de)探索性基礎研究和(hé / huò)市場導向的(de)應用性基礎研究,加強行業關鍵共性和(hé / huò)基礎底層技術攻關。支持民營企業牽頭承擔或參與國(guó)家和(hé / huò)省重大(dà)科技項目,開展原創性、引領性科技攻關,省财政按規定給予支持。大(dà)力培育科技領軍企業,支持有條件的(de)企業建立戰略研究機構,帶動行業相關企業共同開展産業方向研判、技術标準創制、知識産權布局研究。實施企業技術中心升級賦能行動。
2.推動專精特新企業拓展創新深度。引導專精特新企業聚焦主業,加強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産品的(de)研發創新,合理開展專利布局。發揮省自然科學基金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作用,支持有條件的(de)專精特新、單項冠軍企業聯合高校、科研院所開展基礎應用研究,支持有條件的(de)企業參與工業強基、産業鏈協同創新項目。落實資源要(yào / yāo)素差别化配置政策,支持專精特新、單項冠軍企業新增創新産品産業化項目申報省重大(dà)産業項目,按規定給予用地(dì / de)、排污權指标等要(yào / yāo)素保障。
3.推動大(dà)中小企業融通創新。深化“鏈長+鏈主”協同機制,支持“鏈主”企業、“雄鷹”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、産業鏈上(shàng)下遊企業共同體、重點産業技術聯盟等協同創新組織,鼓勵其牽頭實施産業鏈協同創新項目。支持中小企業加強與行業龍頭企業的(de)協作配套,鼓勵大(dà)企業通過股權投資、資源共享、渠道(dào)共用、要(yào / yāo)素開放等方式帶動中小微企業深度融入創新鏈産業鏈。支持中小微企業通過自主研發、委托研發、合作研發等方式提高創新能力。鼓勵有條件的(de)地(dì / de)區按規定對符合條件的(de)企業按上(shàng)年度研發費用或基礎研究研發費用的(de)一(yī / yì /yí)定比例給予财政獎勵。對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高于(yú)5%的(de)企業,按規定納入各類重點支持清單。
(二)提高企業開放創新能力
4.支持企業合作方式創新。支持國(guó)内外龍頭企業在(zài)浙設立創新型企業總部,按有關規定享受總部經濟等相關政策。支持外商投資設立高科技研發中心,對符合規定的(de)科技開發用品免征進口關稅和(hé / huò)進口環節增值稅、消費稅,鼓勵外資研發中心的(de)技術成果在(zài)國(guó)内進行産業化。推動企業積極融入全球研發創新網絡,引導有條件的(de)企業通過跨國(guó)并購或自建等方式在(zài)海外設立研發機構,延攬高水平創新人(rén)才,聯合海外機構開發新技術新産品,對研發投入總金額高于(yú)一(yī / yì /yí)定數額的(de),按規定給予一(yī / yì /yí)次性獎勵。
5.支持技術交流合作。鼓勵企業與國(guó)内外企業、研究機構等加強技術交流、共建實驗室、技術轉移等方面合作,引進先進适用技術、核心專利和(hé / huò)關鍵成套裝備,支持企業開展二次創新。支持地(dì / de)方利用多(雙)邊合作機制,促進技術、人(rén)才、信息互通和(hé / huò)産學研合作。
6.支持創新人(rén)才引育。加大(dà)對企業引進全球制造業高層次人(rén)才、創新團隊等的(de)支持力度,支持企業家領銜承擔重大(dà)創新任務和(hé / huò)工程。支持人(rén)才智力密集、自律規範、影響力大(dà)的(de)行業龍頭企業依規組建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,承擔職稱評審社會化改革任務。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行動,加快産業高端人(rén)才培養,深化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建設。支持民營企業與院校開展技能人(rén)才訂單培養、聯合培養。落實對産教融合型試點企業稅費優惠支持政策。落實企業人(rén)才引進配套政策,重點加強子(zǐ)女教育、醫療、住房、落戶等方面服務和(hé / huò)保障。
(三)提高企業創新資源整合能力
7.促進企業主導的(de)産學研合作。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,推動各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向企業開放,通過許可等方式授權企業使用,加快科研成果産業化。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、科研機構、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産學研合作,對單個(gè)委托研發項目實際到(dào)賬總金額300萬元以(yǐ)上(shàng)(委托方爲(wéi / wèi)山區26縣企業的(de),放寬至200萬元)、通過企業驗收、符合戰略需求且形成重大(dà)科技成果的(de),可按照規定列入當年度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序列。支持重點“小巨人(rén)”企業将符合條件的(de)财政獎補資金用于(yú)開展校企創新合作。推廣“企業出(chū)題、高校解題、政府助題”等協同創新模式。
8.促進公共創新資源開放共享。叠代升級省大(dà)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平台,推動各類實驗室、重大(dà)科技基礎設施、大(dà)型科研儀器等加大(dà)向企業開放力度,提高民營企業獲得創新資源的(de)公平性和(hé / huò)便利性,降低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成本。加大(dà)科學數據、工程實驗數據向企業開放力度,支持企業充分利用數據要(yào / yāo)素驅動創新。支持企業中試驗證平台和(hé / huò)高校院所科技數據、圖書文獻、專利基礎信息等創新資源雙向開放。支持各地(dì / de)通過設立數據專區、分級授權等方式,建立面向企業的(de)數據安全有效共享機制。推動國(guó)家超算中心、智能計算中心等建設。支持一(yī / yì /yí)批可靠性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台、省級以(yǐ)上(shàng)産業計量測試平台和(hé / huò)産品質量檢驗檢測平台建設。
9.促進企業高效對接科創資本。支持更多科技型企業在(zài)主闆、科創闆等資本市場挂牌上(shàng)市。通過産業基金、特定債券、“投資+貸款+IPO保薦”等綜合金融服務方式,爲(wéi / wèi)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(de)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。發揮科創母基金撬動作用,支持投早、投小、投長、投創新。推動“人(rén)才貸”“浙科貸”、知識産權質押融資、科技創新公司債券、人(rén)才創業險等增量擴面。鼓勵和(hé / huò)支持有條件的(de)地(dì / de)區探索設立科技擔保公司或創設專門服務科技型企業的(de)融資擔保業務。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(hé / huò)專精特新企業開展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,探索“同股不(bù)同權”公司登記改革試點。
(四)提高企業創新成果商業化能力
10.推進創新成果轉化。用好國(guó)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政策紅利,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,推動成果轉化惠及更多民營企業。加快建設一(yī / yì /yí)批功能齊全、開放共享的(de)通用服務型和(hé / huò)特色服務型中試基地(dì / de)。鼓勵有條件的(de)地(dì / de)方按先建設、後認定的(de)方式,支持概念驗證中心建設。每年開展省百項先進(未來(lái))技術創新成果評選,加強推廣應用。對符合條件的(de)居民企業技術轉讓所得不(bù)超過500萬元的(de)部分,免征企業所得稅;超過500萬元的(de)部分,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。
11.推進創新産品開發。加快建立應用場景引領的(de)創新技術成果轉化機制,支持企業圍繞需求通過産品定制化研發等訂購方式,以(yǐ)及遠期約定采購等首購方式,爲(wéi / wèi)關鍵核心技術提供早期應用場景和(hé / huò)适用環境,強化叠代應用。深入實施首台(套)提升工程,鼓勵企業加強首台(套)産品工程化攻關。組織開展創新産品遴選,每年選樹百項浙江制造精品和(hé / huò)百項省級優秀工業新産品,按規定享受相關政策。對首次解決重點行業典型應用場景需求并實際落地(dì / de)的(de)省級工業新産品項目,鼓勵各地(dì / de)給予支持。
12.推進創新成果應用。制定省創新産品推廣應用目錄,對符合條件的(de)創新産品,落實符合國(guó)際規則的(de)“互聯網+政府采購”政策。深化首台(套)産品應用獎勵試點,構建首台(套)産品大(dà)規模市場應用生态系統。支持保險機構開發科技成果“先用後轉”保險,鼓勵各地(dì / de)使用創新券給予保費兌付補償,補償額可不(bù)低于(yú)企業實際投保費用的(de)80%。推動自主安全可控創新成果落地(dì / de)應用和(hé / huò)市場推廣,持續開展産業鏈上(shàng)下遊企業供需對接、産品推廣系列活動。建好省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台,促進智能制造相關服務和(hé / huò)産品供需對接。
三、強化創新引領推動産業創新
(一(yī / yì /yí))紮實推進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。以(yǐ)建設國(guó)家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示範區爲(wéi / wèi)抓手,加大(dà)激勵支持力度,強化要(yào / yāo)素保障,以(yǐ)“産業大(dà)腦+未來(lái)工廠”引領制造方式智能化變革,大(dà)力培育新技術、新産品、新業态、新模式,加快傳統産業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、融合化、集群化和(hé / huò)産業鏈現代化發展。結合“415X”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程,推進核心區、協同區建設。到(dào)2027年,“415X”先進制造業集群規上(shàng)企業營業收入突破12萬億元。
(二)紮實推進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。大(dà)力培育新一(yī / yì /yí)代信息技術、生物技術、高端裝備、新能源、新材料及智能汽車、綠色環保、航空航天、海洋裝備等産業,積極建設國(guó)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。推進國(guó)家自主創新示範區、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城市、國(guó)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等建設。
(三)紮實推進未來(lái)産業加速突破。支持有條件的(de)地(dì / de)區争創國(guó)家和(hé / huò)省級未來(lái)産業先導區,布局建設未來(lái)技術科學裝置和(hé / huò)未來(lái)産業研究院,在(zài)土地(dì / de)、能耗等要(yào / yāo)素上(shàng)按照有關規定予以(yǐ)适當支持。支持省級未來(lái)産業先導區推薦申報省級重大(dà)科技項目、人(rén)才項目、各類載體(基地(dì / de))等。支持先導區内企業積極申報國(guó)家、省級重大(dà)科技項目,對符合條件的(de)項目,可按不(bù)低于(yú)所在(zài)地(dì / de)土地(dì / de)等别對應工業用地(dì / de)最低價标準的(de)70%确定土地(dì / de)出(chū)讓底價。圍繞未來(lái)網絡等9個(gè)快速成長和(hé / huò)量子(zǐ)信息等6個(gè)潛力巨大(dà)的(de)未來(lái)産業,鼓勵多方向、多路徑開展未來(lái)技術預研,組織實施一(yī / yì /yí)批重大(dà)科技項目。
四、保障措施
(一(yī / yì /yí))加強組織領導。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統籌負責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(dì / de)位、加強産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作,定期聽取工作情況,及時(shí)研究解決重大(dà)問題。領導小組辦公室要(yào / yāo)加強統籌協調,完善工作機制,分解落實重點目标任務。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(yào / yāo)增強工作合力,結合職責分工抓落實。研究建立産業科技創新體系的(de)統計制度。各市、縣(市、區)要(yào / yāo)建立完善工作體系,加大(dà)政策支持力度,深化推進本地(dì / de)區相關工作。
(二)加強政策支持。加大(dà)省級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發展、科技發展專項對産業科技創新的(de)支持力度,鼓勵各地(dì / de)加大(dà)對企業研發活動的(de)政策支持。面向“415X”先進制造業集群,省市縣三級聯動實施重大(dà)科技項目,力争制造業項目占比達到(dào)80%以(yǐ)上(shàng)。全面落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,作爲(wéi / wèi)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。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、固定資産加速折舊、股權激勵、技術服務和(hé / huò)轉讓稅收優惠等政策,優化辦理流程,完善工作機制,提升服務水平。優化“浙江制造天工鼎”奪鼎競賽評價體系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提高産業科技創新指标權重。
(三)加強知識産權保護應用。建立重點産業知識産權審查綠色通道(dào),縮短審查周期。加大(dà)企業商業秘密保護力度,深化商業秘密保護基地(dì / de)建設,健全新領域新業态知識産權保護制度。全面建立并實施知識産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,加大(dà)損害賠償力度。推動企業牽頭建立專利池、開展專利導航,引導企業加強國(guó)際标準必要(yào / yāo)專利建設,推動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(de)創新成果轉化爲(wéi / wèi)團體、行業、國(guó)家标準。提升企業技術安全意識。
(四)加強評價激勵。強化創新論英雄的(de)導向,建立産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(de)評估評價機制。每年組織評定并發布企業研發投入百強榜,對符合條件的(de)入榜企業,鼓勵各地(dì / de)在(zài)“畝均論英雄”等評價中給予适當支持。強化典型引領,及時(shí)總結地(dì / de)方和(hé / huò)企業典型做法、經驗和(hé / huò)案例。營造鼓勵創新、寬容失敗的(de)輿論環境和(hé / huò)時(shí)代氛圍,對企業家合法經營中出(chū)現的(de)失誤失敗給予理解、寬容、幫助。